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及我市《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河源江东新区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组织编制了《河源市江东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该规划方案已于2013年10月完成了征求部门和县区意见,并于12月通过了专家评审会的审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的相关规定,规划草案予以公告。欢迎广大市民、各单位、组织认真阅读规划内容,于规划公告之日起30日内来电或来函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1、公告时间为: 2014年5月9日——2014年6月9日
2、意见反馈方式: (1)发送电子邮件到: hybyzx@163.com (2)传真可发送到: 0762-3829778 (3)信件寄往:河源市沿江东 路规划建设大厦 303室 联系电话:0762-3829001
注:草案公告文件可到河源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或河源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网站查询
规划成果介绍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江东新区和东源县仙塘镇东江以东部分用地,总用地面积约为474平方公里。其中,江东新城范围北起东源县仙塘镇、南至紫金县古竹镇、西临东江、东接梧桐山,总用地面积约214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3.新区发展定位
(1)全国生态文明发展践行区;(2)广东绿色资源产业发展示范区;(3)粤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融合区;(4)环珠三角低碳产业集聚区;(5)河源产城融合发展新引擎。
4.新城职能
广东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河源市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培育基地,生态宜居的现代生活功能区。
5.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本次规划203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60万人以内,其中2015年人口规模控制在15万人以内,2020年人口规模控制在30万人以内。 (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平方公里以内;中期(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0平方公里以内;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80平方公里以内。
6.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两带、四廊、六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轴”:以东环路为依托,由北向南沿江有序推进,串联各组团空间,形成带动江东新城均衡发展、有机联系的城市空间拓展轴。 “两带”:以东江滨水岸线为载体,形成一条线性完整、内涵丰富、绿量充沛、自然与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滨江公园景观带;以及通过保护和利用好东侧的梧桐山山脉,形成融生态山林、旅游景区、探险体验于一体的自然山地景观带。 “四廊”:以连接梧桐山与东江的自然水系为依托,形成“山、城、水”之间四条东西向的视线和景观通廊。 “六组团”:以城市生态廊道为分割,形成六个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集聚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依次为生态休闲居住组团、教育文化组团、中心商业商务组团、转型示范组团、先进智造组团、绿色产业组团。
7.土地利用规划
到2030年,江东新城内规划建设用地92.6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约80平方公里。 其中: 居住用地面积为1643.71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4%,人均用地面积为27.4平方米。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为732.68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9.1%,人均用地面积为12.21平方米。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362.8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5%,人均用地面积为6.05平方米。 工业用地面积为1845.41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2.91%。 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80.38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2195.52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7.25%,人均用地面积为36.59平方米。 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68.59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0.85%,人均用地面积为1.14平方米。
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为1126.69公顷,占江东新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13.99%,人均用地面积为18.75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377.7公顷。
8.综合交通规划
(一)对外交通系统规划:1. 城际铁路:惠河城际轻轨项目。2.高速公路:规划汕湛高速公路、东环高速两条高速公路。3.港口码头:规划改造东江流域河源至惠州段航道,按Ⅲ级航道标准建设,规划建设1个综合港区(古竹港),占地7公顷。4.公路客运场站:规划建设大学城客运站、临江客运站、古竹客运站3个公路客运场站,总用地面积为15公顷。 (二)城市道路网络规划:构建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的,等级清晰、功能明确、与对外交通设施有效衔接的城市道路系统,形成“三纵十三横”的骨干线网布局。 (三)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中心城区干线路网充分对接,构建以东环路、滨江大道、科技大道及东环快速路南延线为骨架的公共交通主廊道,以埔前大道、力王大道、河紫路、建设大道、新河大道为延伸的公共交通辅助廊道,以及以力升路、纬十四路、紫金桥延伸线、双下路等其它主干道为补充的常规公交廊道。 (四)公共停车设施发展规划:结合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交通枢纽的布局,规划社会公共停车场库14处,总用地面积约12公顷。同时利用地下空间进行社会公共停车场库的建设。
9.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江东新城范围内形成1个市级公共中心、3个片区级公共中心及12个社区级公共中心。 (一)市级公共中心:位于东江与新丰江两江交汇处未来人口密集的中心商业商务组团及教育文化组团,通过高水平地建设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以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为主导功能,兼具行政办公、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及医疗卫生等服务功能,形成辐射全市的市级公共中心。 (二)片区级公共中心:在各个功能片区安排服务片区的公共中心,分别是生态居住休闲组团片区级公共中心、转型示范组团及先进智造组团片区级公共中心、绿色产业组团片区级公共中心,为区内人员的生活与工作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持。 (三)社区级公共中心:结合出行距离与社区功能,在居住小区与产业园区中布置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居住小区主要布置幼(托)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警务室及商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服务人口规模为3—5万人。
10.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目标:以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构筑完善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实现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立足江东产业发展契机,将河源打造成为环珠三角地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地、现代服务业聚集地和自主创新基地。
(二)产业体系:构建"5+4"产业体系,即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旅游服务和健康养生为核心的五大支柱产业和以生产性服务、生物医药、绿色有机食品、特色文化为重点的四大支撑服务业。
11.工业及物流仓储用地规划
(一)规划目标:规划建设五大支柱产业集聚组团,同时对沿江工业带进行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逐步有重点、分层次的进行搬迁或改造。
(二)用地布局:产城融合、互动发展、组团布局、复合发展、人口和产业并行导入、和谐发展为发展策略,规划形成七个产业基地:
(1)综合型产业基地;(2)电子信息研发制造基地;(3)绿色食品产业基地;(4)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5)现代物流业基地;(6)新能源产业基地; (7)新材料精深加工基地。
12.居住用地和住房规划
(一)规划目标:用地功能混合设置,打造河源特色的复合式社区模式;多级打造产城融合,建设和谐宜居的居住社区;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融合,打造客家特色的宜居社区;打造绿色休闲空间,建设生态居住社区。
(二)用地布局: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结合每个分区发展特征、主导功能、道路交通等条件,划分江东新城内的居住片区分别位于生态居住休闲组团、教育文化组团、中心商业商务组团、转型示范组团、先进智造组团及绿色产业组团。至2030年,可容纳居住人口约为60万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为27.4平方米。
13.绿地系统及广场规划
(一)规划结构:规划塑造“核心统领、绿带蓝脉、多园点缀、多廊串联、群峦掩映”的绿地系统,形成“城景交融”的绿地风貌,全方位加强城市绿化,打造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公园绿地规划:构建布局均衡、层次清晰、高度可达、与商业、居住、文化等功能空间紧密融合的六级公园体系,实现“250米见绿”。区内设梧桐山郊野公园等3个郊野公园、老虎岩公园等3个城市公园,3个区级公园及12个社区公园,配合滨河带状公园为市民提供方便可达的活动场地,方便市民开展日常健身锻炼等游憩活动。
(三)绿道规划:按照《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的要求,规划都市休闲型绿道长112.26公里,郊野休闲型绿道长31.7公里,郊野体验型绿道长10.4公里。
14.生态保护规划
(一)规划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河流、湿地和森林的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将规划区建设成为河、城、湖、林、田协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新区。
(二)生态空间格局:针对规划区特殊的地理、历史和生态条件,将有机的生态网络同紧缩的建设用地相结合,以森林、湿地、河流三大生态系统为骨干,充分利用山、水等生态要素,组合、串联各种自然资源和绿色空间,形成由梧桐山山脉林带、滨江公园绿带、生态廊道、生态公园构成的多层次网络状的生态山水格局,塑造连通山体与河流的“山-城-水”生态开放空间。
15.环境保护规划
(一)规划目标: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Ⅱ级以上标准;东江水环境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5%。
(二)规划策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城区内部功能布局合理,城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建成生态环境质量良好、产业布局合理、社会经济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生态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