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和化解因企业规模性裁员出现的风险,建立联动响应机制,根据《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省市关于做好失业调控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新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体思路
以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就业风险应对机制以加强就业风险应对工作为总目标,建立完善以规模性失业风险应急处置、重点群体帮扶、规模性裁员应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为工作机制的预案体系。坚持底线思维,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加强监测,及时研判,妥善处置,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避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通过稳企业、促就业等手段,夯实就业基础,稳定就业局势。
(二)提前预警。及时监测研判风险,做好预警应对准备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三)坚持“双维护”。统筹处理好企业和劳动者关系,既考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又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分类施策。对企业在岗职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风险。
三、应对举措
坚持稳企业、促就业、扶创业、强技能多措并举,防范裁员和失业风险。
(一)严密实施企业用工监测预警
1.强化企业用工监测。依托就业登记系统,综合运用规上工业企业、重点出口企业、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劳动关系、企业欠薪、网络舆情等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和用工变化情况,定期会商研判,及时预警风险。
2.建立重点企业周报制度。明确专人负责跟踪当地重点企业,摸排企业停产停工、欠薪欠保断保、规模裁员、劳动争议等情况,梳理建立重大风险企业名单,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方案,支持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各地重大风险企业名单每周报市局用工监测组(劳动关系科)。
3.落实企业规模裁员提前报告制度。督促企业落实规模裁员提前报告,一次性裁员10%或20人以上,须提前30日报新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和新区工会;裁员超过50人的,要及时向市人社局相关科室报告。
(二)全面落实风险防范举措
1.全面落实企业减负政策。落实新一轮稳就业政策,及时兑现各项稳岗返还、新增招工补助和就业补贴等政策,按省、市部署落实社保减负,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稳定就业岗位。
2.全面实施职工技能培训。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通过校企合作培训、在岗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加强转岗职工技能培训。重点对停工半停工企业职工和失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3.全面帮扶重点群体就业。举办乡镇(街道)区域性余缺调剂招聘会,尽快帮助企业富余劳动力和失业职工就业。加大线上线下招聘力度,发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推荐就业,强化实习见习,扩大国企和事业单位招聘规模,鼓励毕业生从事基层管理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储备一批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4.全面支持创业和灵活就业。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支持劳动者从事网络约车、网络送餐等灵活就业,按规定落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
(三)及时有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
按照属地管理、预防为主、提前预警、坚持“双维护”、分类施策原则,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1.快速预警报告启动预案。要密切监测数据变化和调查上报,如发生异常情况和重大突发事件,第一时间上报市人社局,并召集本级各工作组研商,在1小时内决定是否启动相关预案。
2.快速实施规模裁员现场应对。各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出现大规模裁员时,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按照预案要求组织协调各方力量进行先期处置,并及时对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进行评估上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裁员指导、余缺调剂、权益维护等工作。
3.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因大规模裁员、欠薪或失业引发职工集聚维权、围堵党政机关、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维权维稳组第一时间赴现场控制事态发展,并按照《突发事件现场处置预案》,及时稳定职工情绪,开展对话交流和人员疏散等工作,必要时协调公安部门进行干预。事态平息后,跟踪处置落实情况,防止反弹,对企业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严肃查处。
4.快速处置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因大规模裁员和失业引起重大舆情事件时,第一时间分析研判舆情事件等级,并按照《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实施主动发声和线上线下协同引导应对。
四、工作要求和相关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从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切实把防范和应对企业规模性裁员风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管,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确保此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做到风险可防可控。
(二)狠抓工作落实。要积极履行职责,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工作调度和形式分析研判,及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供领导决策参与。
(三)发挥“三方四家”作用。在应对处置企业规模性裁员风险工作过程中,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作用,发挥企业基层调解组织平台作用,主动对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做到信息共享、责任共担、和谐共创,多途径、多方式做好劳资双方政策解释和情绪疏导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河源江东新区组织人事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5月5日